冬陽/《台灣人的歌舞伎町》

遲來的重要補遺,揭示鮮為人知的在日台人發跡歷程

初次聽聞「台灣人的歌舞伎町」,以為這是一本談獨特美食、購物血拼、流行文化的旅遊書籍,由哪位達人網紅蒐羅精緻照片並彙整各路情報,還加碼附贈實用的優惠券云云。進一步看圖書分類,大幅修正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想要藉此窺探位在日本東京新宿這塊占地不大的街區中,有關商業娛樂、風俗情色、黑道犯罪的介紹剖析,這些大抵是我從大澤在昌《新宿鮫》、馳星周《不夜城》、北条司《城市獵人》、倉科遼《夜王》以及SEGA電玩遊戲《人中之龍》得到的片面印象。然而待實際閱畢,才明白《台灣人的歌舞伎町》一書內容與前述這些揣想有好一段差距,卻也藉此稍稍補足了對其地理位置與歷史時空上的理解,進而對過去的閱聽和旅遊經驗展開不同的思索。

「歌舞伎町」是相當晚近才出現的行政區域,舊名「角筈」,屬舊淀橋區與舊四谷區,現今大約是明治通(東)、靖國通(南)、JR中央線(西)、職安通(北)圍起的範圍。明治時期該區是養鴨的低窪溼地,後來因建設淨水廠填平,待地基穩固後蓋起校舍和一般住宅,二戰期間經歷東京大空襲再度夷為平地。

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聯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主導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重建工作,不過民間的力量也沒閒著,角筈一丁目北町町會長鈴木喜兵衛與東京都計畫局都市計畫課課長石川榮耀聯手設計,欲將這個區域打造成對內吸引日本國民、對外招攬他國觀光客的娛樂街重鎮,於是依隨預定建構的歌舞伎劇場將町名變更為「歌舞伎町」。

歌舞伎町發展中的台灣勢力

新宿歌舞伎町搭上戰後復甦與泡沫經濟潮的華麗崛起過程,早在1980~1990年代就有作家進行採集整理,無論是重要推手鈴木喜兵衛親身口述、珍貴照片與活動宣傳品的分類保存、乃至如「快活林事件」這類重大治安案件的調查紀錄,市面上已有多部詳實完備的出版品,網路上也能輕易查到相關資訊,更別提虛構故事的各種杜撰,在在顯示這早就不是新鮮熱門的書寫主題了。不過,在稻葉佳子與青池憲司合作的《台灣人的歌舞伎町》書中,兩人用補遺的採訪方式探究耙挖了鮮為人知卻又重要無比的一塊領域:揭示在日台人於歌舞伎町的發展上扮演了何等關鍵角色。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不少非日本國民選擇(也可能沒得選擇)留在這個戰敗國的土地上尋求機會──每個人也許有各自相異的過去,但此刻都得面對同樣不確定的未來,在物資缺乏的狀態下苟活,「黑市」則是他們打滾營生的地方。彼時留學未歸、為躲避二二八災禍等理由滯留新宿的台灣人,因具有「解放國國民」的特殊身分而享有優勢,可以從美軍單位便宜取得如米、糖、酒、菸、麵粉、紙張等管制物資轉手販售,牟取驚人利益,迅速累積雄厚資本緊接著投身其他商業活動,成長中的歌舞伎町便成了新標的。

人稱「歌舞伎町華僑御三家」的林以文(阿罩霧林家後代,當過台灣僑選立委)、李合珠、林再旺,分別投資了劇場、酒吧、夜總會、咖啡廳、料理餐館等,在低調不聲張的行事風格下默默擴大商場版圖。雖然因身分國籍的特殊性不易向本地銀行取得高額融資,但在台人圈特有的「標會」機制支撐下另成一種經營之道,同時凝聚在台日人們的情感,增添了外人難以一窺全豹的神祕性,直到兩位作者借重多層人脈的疏通才整理出日漸凋零、未來可能再也無人知悉的珍貴細節,這正是《台灣人的歌舞伎町》最具價值的地方。

雖然執筆者力求完整呈現在日台人於歌舞伎町謀生發展的多重面向,仍看得出有其避重就輕之處,或許是因為能接觸訪談的對象有限、述說的多以榮耀風光為主,但鑒於二戰以降歌舞伎町「龍蛇雜處」的本質特性,讀來略有隔靴搔癢的不滿足感。此外,其他如中國、朝鮮等解放國國民在該地的勢力分布、與本土黑白兩道的往來競合、和警視廳以及政府單位的互動等等,書中都沒有細論,而是以撰寫地方志的立場蒐整稍嫌零碎的資訊,若能搭配前述以新宿為舞台的作品一讀,會更顯活潑立體也多些趣味餘韻。

 

購買連結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